a+ a- print

同理心是维护人权的关键(2016年12月7日刊登于《日本时报》)

池田大作著

  “所有关于人权的讨论,其本质其实就是一场反对歧视的斗争。人人生而平等,不容有任何歧视。绝不能容许。”

  欣逢人权日,我记起我的朋友、巴西哲学家、《世界人权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阿泰德的这句名言。人权日是纪念《世界人权宣言》于1948年12月10日正式通过的日子。

  对于那些和我们关系亲密的人,我们不难体会他们的感受。另一方面,地理和文化上的距离,往往导致相应的心理上的距离,叫人远避那些有别于自己的人和群体,抱着成见看待他们,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则可能被用以加深和渲染这种抱持偏见仇视他人的行为。

  一方面,穿越国界的人不断增加,其人数已经上升到前所未有水平,而另一方面,仇外情绪在世界许多地方蔓延。针对某些特定族群或宗教,发出充满恨意的言论或犯下相同的罪行,就是这种情绪在作祟。不论对象是谁,这都是侵犯人权的行为,是不能容许的。

  目睹到这类蛮横之举时,人们即便自己不积极予以支持,也或许会武断认为,受害者本身或许有什么过错,在某种程度上是罪有应得的。这种冷漠和置身事外的心态,只能让事态变得更加恶劣。

  为遏阻这一趋势,联合国于2013年推出“人权先行”倡议,试图把人权和保护平民,定位为联合国各机构的核心责任。

  当务之急是把每个侵犯人权的个案都视为警示,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事态不会扩大到更加严重的程度。

  漫无止境的冲突,及日益加剧的仇外情绪这两个当代挑战,正双双出现在目前的难民危机中。我们不可从种族或宗教的角度去看待难民。大家都是人,我们应该将他们视为同胞,体谅到他们双肩背负着沉痛的包袱,需要我们的援助。

  流离失所的人在寻求庇护时,常遭遇各种各样的负面反应,但在收容难民的国家,还是有很多人,本着天良伸出援手。

  他们的举动是受油然而生的同理心所驱,与明文规定的人权标准完全无关。这种人人皆可展现的同理心,是人性光辉的一面,可为受苦受难、挣扎求存的人照亮前程。

  在古代印度,释迦牟尼佛曾因眼见各国、各部落为夺取权益争执不休而提出这样的忠告:“一切众生都害怕刑罚,都爱惜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人们不应杀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杀害生命。”

  人人都认为自己的生命有其独有的存在价值。让自己免于受苦受害是人的天性,这就是佛教的出发点。若以此类推,我们就会意识到,其他人也对他们的生命持有相同的看法。释迦牟尼佛劝导世人,要以同理心看待这世界,并保持一种致力确保所有人都免于暴力和歧视的生活方式。

  暴力和歧视所造成的伤害让人痛入心脾。我相信,只要养成习惯,处处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们必定不会被煽动仇恨的言行迷惑,即使社会情绪高涨,也可不受其动摇。

  在这方面,人权教育可扮演重要的角色。联合国于2011年通过《联合国人权教育和培训宣言》。宣言代表了联合国成员国的共识,是关于人权教育的第一套国际准则。为创建宣言所主张的“多元和包容的社会”,我们必须培养能抗拒偏见和仇恨的思维方式,因为偏见和仇恨正是引发侵犯人权事件的火头。我们必须塑造一种不易被撼动的、人权至上的文化。

  加强国际司法体制以防范冲突、维护人权固然重要,不过激发人们的同理心,在人类社会带起如此思潮,方为打破暴力和仇恨这种恶性循环的最佳途径。

  我们在一张关系网中生活。如果能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这一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幸福不可能由我们自己一人独享,痛苦也不可能全由别人承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善自己周遭的环境,成为社会朝正当方向发展的起点。一个看似微小的善举,或许会为受惠的一方造成巨大的影响。

  眼下最重要的,是进行超越差异的对话和交流,欣然地包容他人,并视其存在为丰富可贵的价值。我们必须以友谊和同理心为画笔,重新绘制我们心中的世界地图,携手塑造一个决不容许歧视现象存在的全球社会,让每个人的尊严都受到维护。

<此文译自于2016年12月7日刊载在日本英文媒体《日本时报》上的文章>

分享此页内容

  • Facebook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