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同理心是維護人權的關鍵(2016年12月7日刊登於《日本時報》)

池田大作著

  「所有關於人權的討論,其本質其實就是一場反對歧視的鬥爭。人人生而平等,不容有任何歧視。絕不能容許。」

  欣逢人權日,我記起我的朋友、巴西哲學家、《世界人權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之一阿泰德的這句名言。人權日是紀念《世界人權宣言》於1948年12月10日正式通過的日子。

  對於那些和我們關係親密的人,我們不難體會他們的感受。另一方面,地理和文化上的距離,往往導致相應的心理上的距離,叫人遠避那些有別於自己的人和群體,抱著成見看待他們,而現代化的通訊手段,則可能被用以加深和渲染這種抱持偏見仇視他人的行為。

  一方面,穿越國界的人不斷增加,其人數已經上升到前所未有水平,而另一方面,仇外情緒在世界許多地方蔓延。針對某些特定族群或宗教,發出充滿恨意的言論或犯下相同的罪行,就是這種情緒在作祟。不論對象是誰,這都是侵犯人權的行為,是不能容許的。

  目睹到這類蠻橫之舉時,人們即便自己不積極予以支持,也或許會武斷認為,受害者本身或許有什麼過錯,在某種程度上是罪有應得的。這種冷漠和置身事外的心態,只能讓事態變得更加惡劣。

  為遏阻這一趨勢,聯合國於2013年推出「人權先行」倡議,試圖把人權和保護平民,定位為聯合國各機構的核心責任。

  當務之急是把每個侵犯人權的個案都視為警示,積極採取措施,確保事態不會擴大到更加嚴重的程度。

  漫無止境的衝突,及日益加劇的仇外情緒這兩個當代挑戰,正雙雙出現在目前的難民危機中。我們不可從種族或宗教的角度去看待難民。大家都是人,我們應該將他們視為同胞,體諒到他們雙肩背負著沉痛的包袱,需要我們的援助。

  流離失所的人在尋求庇護時,常遭遇各種各樣的負面反應,但在收容難民的國家,還是有很多人,本著天良伸出援手。

  他們的舉動是受油然而生的同理心所驅,與明文規定的人權標準完全無關。這種人人皆可展現的同理心,是人性光輝的一面,可為受苦受難、掙扎求存的人照亮前程。

  在古代印度,釋迦牟尼佛曾因眼見各國、各部落為奪取權益爭執不休而提出這樣的忠告:「一切眾生都害怕刑罰,都愛惜自己的生命。推己及人,人們不應殺害他人,或唆使他人殺害生命。」

  人人都認為自己的生命有其獨有的存在價值。讓自己免於受苦受害是人的天性,這就是佛教的出發點。若以此類推,我們就會意識到,其他人也對他們的生命持有相同的看法。釋迦牟尼佛勸導世人,要以同理心看待這世界,並保持一種致力確保所有人都免於暴力和歧視的生活方式。

  暴力和歧視所造成的傷害讓人痛入心脾。我相信,只要養成習慣,處處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我們必定不會被煽動仇恨的言行迷惑,即使社會情緒高漲,也可不受其動搖。

  在這方面,人權教育可扮演重要的角色。聯合國於2011年通過《聯合國人權教育和培訓宣言》。宣言代表了聯合國成員國的共識,是關於人權教育的第一套國際準則。為創建宣言所主張的「多元和包容的社會」,我們必須培養能抗拒偏見和仇恨的思維方式,因為偏見和仇恨正是引發侵犯人權事件的火頭。我們必須塑造一種不易被撼動的、人權至上的文化。

  加強國際司法體制以防範衝突、維護人權固然重要,不過激發人們的同理心,在人類社會帶起如此思潮,方為打破暴力和仇恨這種惡性循環的最佳途徑。

  我們在一張關係網中生活。如果能在內心深處感受到這一點,我們就能清楚地看到,幸福不可能由我們自己一人獨享,痛苦也不可能全由別人承受。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改善自己周遭的環境,成為社會朝正當方向發展的起點。一個看似微小的善舉,或許會為受惠的一方造成巨大的影響。

  眼下最重要的,是進行超越差異的對話和交流,欣然地包容他人,並視其存在為豐富可貴的價值。我們必須以友誼和同理心為畫筆,重新繪製我們心中的世界地圖,攜手塑造一個決不容許歧視現象存在的全球社會,讓每個人的尊嚴都受到維護。

<此文譯自於2016年12月7日刊載在日本英文媒體《日本時報》上的文章>

分享此頁內容

  • Facebook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