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世界大學的道路——莫斯科大學
本文為「通往世界大學的道路」系列散文之一,最初刊登於2006年9月24日《聖教新聞》。
大學之路,是――
「探究真理」的道路。
「創造價值」的道路。大學之門,是――
「世界和平」的門扉。
「人類未來」的門扉。
1974年9月9日清晨,莫斯科河在金秋陽光底下波光粼粼。跨越了它,車子向著雀丘奔馳。
道路兩旁亭亭玉立的白樺樹,葉子已紛紛變得金黃。
巍然聳立的莫斯科大學突然映入眼簾。位於中央的三十二層大樓,高達二百四十米,威風堂堂。
在霍赫洛夫校長的引領下,我們一行來到位於九樓的校長辦公室。打開重厚的門扉,眼前是一幅掛在牆壁上的壯麗的織錦藝術品,圖案是莫斯科大學的正面全景,非常漂亮。
霍赫洛夫校長微笑地說:「這是北京大學贈送的。」
當時,中國與蘇聯的關係正處於一觸即發的對立狀態,令世人擔憂。我在此三個多月前訪問北京期間,剛剛參觀過為萬一發動中蘇戰爭而準備的地下防空洞等。
但在學術的世界,彼此儼然存在著深厚的信賴。
教育之城巍然不動,捍衛著堅定不移的友情。
訪問蘇聯期間,在莫斯科大學與學生暢談(1974年9月,莫斯科)
校園內,我在初秋庭園的一角坐下,與學生們愉快地暢談。
學生才是大學的主體。
「不擅長的科目是什麼?」
「想去哪個國家?」
我接二連三地向他們提問。
當我問起「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功罪」時,一位學生答道:「馬克思、列寧已經就此寫得清清楚楚,請您自己閱讀。」聰明機智的漂亮回答,引來一陣哄堂大笑。
我又問:「你們為什麼而學習?」
「是為社會的發展與為人類的和平做貢獻!」
學生們雙眼閃爍著認真嚴肅的光芒。
追究學理;貢獻於民眾。
培養青年;與世界對話。
在大學,人類能夠達成一致,能夠融合。
因為學問超越國家、超越體制、超越民族。
我由衷期待「大學」能作為突破口,來構築嶄新的和平連帶!展望著一百年、二百年後的未來,大學與大學間互相聯結,共同架設國際理解的橋樑,從而擴展立體性的學術與教育的交流。
作為開校剛步入第四個年頭的年輕的創價大學創辦人,我對霍赫洛夫校長說:「我們創價大學與貴大學相比,就好像是孫兒輩。但是,在二十一世紀,要效法貴大學為世界做出貢獻――這是我的夢想。」
屹立在世界大學頂峰的校長含笑首肯,寄予真心的鼓勵。
「創價大學洋溢著高舉全人類價值的傑出的『創立精神』。所以,我們期待著真誠的交流。」
世界的有識之士,具有識別大學真價的共通準則。其要點就是,一所大學高舉的「創立精神」是什麼,並且是怎樣落實於行動。
在我第一次訪問蘇聯期間,莫斯科大學與創價大學在學術交流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在我們創大方面,還有人擔心「交流是否為期尚早」。
但是,我堅定地說:「是絕無僅有的機會,對於這些機會,每一次都該認真對應。」
三十餘年轉眼流逝。自蘇聯時代到新生俄羅斯的今天,雙方的教員和學生的往來,已逾二百五十人。兩國的留學生也已肩負起日本與俄羅斯間的搭橋重任,在社會上大顯身手,活躍有加。
莫斯科大學成立於1755年。
去年剛迎接了光榮的創立二百五十周年。
莫斯科大學的全名是「國立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大學」,自豪地冠以大學創辦人的名字。
於十八世紀的沙俄時代,羅蒙諾索夫(1711~1765 Lomonosov,Mikhil Vasilievich)出身在莫斯科北部白海沿岸貧寒村落的漁民家。
他含辛茹苦的學習,終於成為首屈一指的科學家。
基於身份低微而曾飽嘗歧視之苦,他決意創辦一所「面向所有階層敞開門戶的大學」。
學問不是特權階級的獨佔物。大學,應該是為沒能上大學的人作出貢獻而有的。
莫斯科大學起步於一間由藥店改裝的非常小的校舍。當時,羅蒙諾索夫四十三歲。回想起來,我也是在四十三歲時創辦了創價大學。
創辦人羅蒙諾索夫一直承受著頑固而嫉妒成性的權力所攻擊。就連開學典禮,也不讓出席。但是,創辦人悠然謳歌的遠大夢想卻永存歷史。
「即使我終生不走運,只要年輕的英才們能自豪地行進在我開闢的大道上,那麼,俄國的大地,將哺育無數的後繼人才。」
就在開校後,仍然出現踐踏羅蒙諾索夫教育理想的教員。不過,此時,羅蒙諾索夫的弟子代替恩師毅然地奮戰。
弟子們高呼:「違背創立精神的人,請離開我們大學!」
如能徹底維護「創立精神」,大學將永遠發展下去。
只有繼承「創立精神」,大學才可能具有不滅的生命。
堅持這信念的霍赫洛夫校長、羅古諾夫校長、薩多夫尼奇校長這三任莫斯科大學的校長,都與我貫徹著信義與友情。
他們都很重視我們創價大學,並幾度來訪,而且還與我共同出版了四部對話集。
那麼,莫斯科大學的「創立精神」是什麼呢?
薩多夫尼奇校長答道:「我們大學的『創立精神』就是『奠定做人的基礎』。也就是說,不是教給學生零碎的知識片段,而是要他們學習什麼是形成社會與自然的法則與本質。」
可以說,「奠定做人的基礎」就是「培養真正的教養」。
就真正的教養,薩多夫尼奇校長明晰地斷言:「是在學生和教授的交流、切磋琢磨中培養出來的綜合性的人性。」
知識程度越高,就越要追究它到底「為什麼」而用。必須追求明確的哲學和深化智慧。反之,只會培養出「有才能的畜生」。
薩多夫尼奇校長斷言:「大教室裏是培養不出真正的優秀人才。必須是一對一的、置身於教授身邊才可能培養出。」
莫斯科大學的傳統所在,與其說是其輩出的各界學問泰斗(人脈),還不如說是在其學問的薪火相傳(學脈)中更為貼切,即莊嚴的「學問之師弟關係」。
每當回想起當年訪問時的軼事,我至今仍然滿懷感謝的心情。
那是1975年5月,我在莫斯科大學的第一次講演。名翻譯史特里扎克教授為作最佳的準備,於前一晚通宵達旦地翻譯我的講演稿。因此,為防他萬一身體欠佳而難於翻譯,他的一名最優秀學生,在整個講演過程中,一直緊隨在他身後。
我也是在戶田城聖先生個人教授的「戶田大學」學習,戶田大學是所只有我們師弟兩人這最小單位卻最究極的大學。
「我將徹底地訓練你,將來,無論是與怎樣的世界級學者或領導人談論、無論是探討怎樣的問題,你都將應付裕如。」
走向世界大學的道路,也是我與戶田先生師弟並肩的道路。
三十一年前,於接受第一個名譽稱號、即莫斯科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稱號時,我在謝辭裡說希望構築一條聯結世界公民的「精神絲路」,而為此將率先馳騁於世界。
在我努力於世界各地開闢的「精神絲路」上,如今,無數的青年踴躍地接踵而來,令人深感欣慰。
羅蒙諾索夫呼籲:「真實給我們帶來勝利。」
偉大而
聞名於世
莫斯科大學
知性輝耀
首個博士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