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美國紐約市立學院哲學系的教授兼主任羅・馬里諾夫博士
以下內容摘錄自池田和平、教育、對話中心的現任顧問橫田政夫於2011年1月對羅・馬里諾夫(Lou Marinoff)博士的訪談。羅・馬里諾夫博士是紐約市立學院哲學系教授兼主任,也是美國哲學實踐者協會的創會會長。
橫田政夫:您曾經說過,國際創價學會修行的是介於世俗人本主義與宗教人本主義之間的佛法。可否請您進一步說明?
羅・馬里諾夫:國際創價學會修行的佛法是介於這兩種人本主義間的中道。如果我們依據特定的準則來檢視,國際創價學會顯然是個宗教團體。會員信仰的是宗教,修行內容遵從日蓮大聖人的教義,儀式也是以佛教經典《法華經》為依據。從以上標準來看,就是一種宗教。
然而,如果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檢視,並問道:「國際創價學會的領導人是誰?」答案是池田會長。但是「會長」是世俗的稱謂,而非宗教界的用語。這個職稱在公部門中指的是國家的領袖、私部門中是公司的負責人,或是非政府組織及非營利組織這類公民團體的領導人物。你若稱某人為會長,在定義上來說就幾乎是世俗的領導人,因為大多數的宗教界領導人會被稱為達賴喇嘛、教宗、拉比或是伊瑪目。
讓我們看看池田會長的成就,他創辦了多所大學,即使這些大學以佛法為基調,但卻對一般的學生敞開大門,教學內容是西方的博雅教育。池田會長還創辦民主音樂協會,提供了無數的舞台來讚頌音樂之美。另外,東京富士美術館不僅限於收集宗教藝術品,其館藏更涵蓋了世俗社會中的傑出作品。對一個宗教而言,是相當罕見的。
橫田:世俗人本主義包含許多積極的面向,但同時存在某些風險,宗教人本主義其實也是如此。那麼實踐中道有什麼益處呢?
馬里諾夫: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問題,很難給一個明確的答案。事實上,我們在每一個宗教中都看到同樣的難處,但是大乘佛教對此有個獨特的解決方式。並不是所有宗教都知道如何因應,尤其是西方的宗教。
您方才提到風險,若將核心信仰這一基礎從世俗主義中抽離,將可能導致一種無道德的混亂狀態,使人們失去道德指針,這樣的風險可說是顯而易見。我們了解、也明白,若放任人們為所欲為,毫無內在的準則或指引,其後果將不堪設想。這無疑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就另一方面來說,我們在佛教歷史中觀察到,如果太強調禁慾,往往導致一種僧侶的菁英主義。人們從現實社會抽離,不再致力於減輕眾生的苦惱,有時甚至會變得自以為是,不把他人放在眼裡,這尤其在佛教裡是我們不樂見出現的情形,但的確發生過。當宗教變得制度化而且過於關注自身權力時,會使人心腐化。
我們在西方基督教的歷史中見證了這樣的情形。基督教文化圈的人對這個問題的探討較敏銳,正如奧古斯丁在處理這個議題時提出的「上帝之城」與「地上之城」的概念。當人們太關注政治、商業及其他世俗事務,就是活在地上之城中,會失去靈性。奧古斯丁主張,我們應該更重視他所定義的上帝之城。
然而,在具天命觀念的宗教中,人們必須將今生奉獻,為死後神聖的審判做準備。今生因此成為一種懺悔或是犧牲。對人類來說,這不是很健康,因為人們必須刻意忽略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且必須在這個世界上真正生活的事實。
我認為,大乘佛教因為尋求的是中道,於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大乘佛教主張修行、要有信念、要嚴以自律,但是也強調入世,並關懷他人。這是符合人性的一面。
我們也觀察到,早期的佛教在印度因為制度化而逐漸消失。人們將佛教視為另一種由高種姓階級掌控的異端哲學,於是沒辦法存續下去。僧侶掌握了主導權,在某種程度上將佛教從人民身上奪走。西元二世紀的佛教學者龍樹認為佛教屬於所有人,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13世紀的日蓮提出同樣的主張。日蓮鑽研了各家佛教傳統後提出,我們必須將佛法還給人民,並且跟龍樹一樣奉法華經為圭臬。
在西方,馬丁‧路德是類似的例子。基督教曾在某個時期為神職人員所掌控,他們成為人與上帝之間的中介者,但實際上卻藉此行使權力。路德在根本上將人們從這樣的結構中解放出來,讓人可以跟上帝直接對話。
在某個層面上,龍樹與日蓮都做了同樣的事。池田會長也以自己的方式讓人們可以自己體悟佛性,而不必依賴僧侶,這是一種宗教改革。我們人類往往有腐敗及制式化的傾向, 因此我們需要有改革者帶來徹底改變,打開利他的道路,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橫田:您是否能跟我們分享,有關您於池田會長對談集書名《哲學復興的對話》的涵義?復興是個很有力量的詞彙。
(編者註:《哲學復興的對話》在2011年1月於日本發行,英文版則於2012年9月出版,並增補了多處內容。)
馬里諾夫:在二十一世紀,推動哲學的復興是極具重要的課題。我們必須設法讓大多數人的心中重新燃起熱情、希望、機會以及樂觀,而這是一項持續性的挑戰。
這是意識形態的世紀,若人們的思想被具破壞性、或狹隘的意識形態所毒害,他們就無法獲得真正的幸福,而且也會給周遭的人帶來不幸。因此,讓人們明白他們實際上可以共同發起一場復興運動,體驗到生命的美好,並幫助他人實現同樣的目標,是項非常重要的使命。
在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意識形態及電視宣傳的時代,但是人們需要的,其實是鏗鏘有力而且立論清楚的訊息。我們都知道池田會長影響了全世界數百萬人,而我個人也有對一些讀者產生一點影響力。我們希望透過出版對談集,結合各自的影響力,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也希望能夠在其中提供清楚且有力量的訊息,這是我衷心的期望。人們需要一套良善的人生哲學。
橫田:現代人喪失的事物之一是「相互聯繫」的感受,然而與他人連結卻至關重要。
馬里諾夫:是的,但必須是真正的連結,而不僅只是透過社交媒體。這正是我和池田會長在對談集中探討的問題之一。科技本身是件好事,可以為人類帶來很多益處。但是科技也可能切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讓人類與大自然脫節,在社交層面上彼此疏離。透過電子郵件聯絡,與跟人們共處一室並分享生活體驗,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國際創價學會在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並連結人心這些方面,做得相當出色。與他人產生連結十分重要,設立文化會館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們可以齊聚一堂,進行討論與對話。
橫田:現代人類面臨的另外一個重大問題是不珍惜生命。人們不重視自己,也不把別人當一回事。導致許多人喪失自信心以及對自身價值的認同。重新找到珍視生命的智慧,至關重要。
馬里諾夫:是的,實現這個目標正是我們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在物質主義盛行的社會中,人們最關心的是價格,而非價值。當人們將自己的幸福感與市場行情畫上等號,買賣行情好就覺得高興,行情不好就沮喪,此時他們已經失去了看到自身以及他人作為人類價值的能力,逐漸變成非常嚴重的問題。
我們所見經濟上的這些變動會持續下去,這不是仰賴任何一個政府就能解決的政治課題。全球化的動態如今勢不可擋,而顯而易見的是,發展中國家正在崛起,經濟實力日益增強。歐洲則面臨主權債務危機,而美國仍然試著從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復甦。
事實上,這場經濟衰退的毒害,反而可以轉變成讓人們重建價值觀的良藥。雖然我們看到經濟數據疲弱,資產的價格與淨值都下降,失業率攀升,但是我們同時得到一個機會,去反思生命中重要的事。許多人開始思考:「等等,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進而重新發掘人性的光輝,不再過度執著於標籤上的價格。這正是美國人應該做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生命的品質。重要的不是量的多寡,而是生命的品質。
橫田:我們在2010年慶祝了創價學會創立八十週年。其後,池田會長立即鼓勵大家,朝向2030年學會創立一百週年邁進。
馬里諾夫:這真是令人讚嘆的青春氣息!年輕人擁有巨大的熱情,而成長的過程中,其中一項危機就是變得憤世嫉俗。我們永遠都不應該失去可貴的年輕精神。池田會長就擁有這份精神,他永遠不停地向前邁進。
橫田:您認為年輕人該如何做,才能將自己的潛力做最好的發揮?
馬里諾夫:我記得奧斯卡・王爾德曾說:「年輕人總是虛擲年華。」在年輕時,我們有用不完的精力,但是往往缺乏重點,到處闖蕩,嘗試所有事物。隨著年歲增長,夠幸運的話,我們可能增長了一點智慧,知道怎麼更妥適地安排時間,但這時通常就太遲了,因為我們再也沒有年輕時的熱情與精力。我們都想同時擁有青年的熱情、精力與成熟後的經驗,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我們無法賦予年輕人這樣的狀態,所以必須為他們打氣。我們必須建立框架、開闢道路,鼓勵他們往前邁進,讓他們的人生初期有個良性且具建設性的起點。這是我們能給予他們最好的支持。不管如何,他們都將接手未來,並以他們的方式改變世界。我們必須將歷來人類學習到的珍貴價值,傳承給下一代。我個人非常認真看待這件事。
人文價值、佛教價值以及博雅教育的價值都是從人類文明中產生的珍貴價值,我們應該從中汲取精華並確實地傳承給下一代。我們身為教育者,能做的最重要的事莫過於此。
羅・馬里諾夫是美國紐約市立學院哲學系的教授兼主任,以及美國哲學實踐者協會的創始會長,著有多部以哲學諮詢為主題、蜚聲國際的暢銷書。他於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取得科學哲學的博士學位。馬里諾夫博士與池田大作會長共同合著對談集《哲學復興的對話》,2011年1月首先於日本發行。英文版則包括其後增修的部分,於2012年9月由對話之道出版社(Dialogue Path Press)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