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瞻仰人本主義的最高峰——活在現代的釋尊(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 1995年11月2日)


  池田大作會長於1995年11月2日在特里布文大學發表演講。本網在此轉載全文:

  「尊敬的各位好!」(尼泊爾語)

  尊敬的佐市代理校長、副校長及諸位先生,各位來賓、各位畢業生、及所有在座人士:

  今天,在釋尊的誕生地,久仰的尼泊爾特里布文大學畢業典禮上承蒙惠賜講演的機會,實在感到無上喜悅和光榮,謹致衷心謝意。

  我謹衷誠地向在代表亞洲最高峰的貴學府如此歡欣明朗地接受學位的各位致以最大的祝福。

  在頒授儀式之際各位嚴肅萬分地宣誓的光景,令我衷心感動。

  當我想像懷著崇高誓願的,二十一世紀的年青領導的前途時,心中便滿懷希望。

  今天以「瞻仰人本主義的最高峰:活在現代的釋尊」爲題,我想跟大家一起從「智慧的大光」「慈悲的大海」這兩個角度來考察這位偉大的「人類教師」所留下的精神遺産。

  目睹在驚濤駭浪之中無可奈何地作「沒有海圖的航行」的現代人狀況時,令我想起貴國的偉大詩人薩馬(Bala Krishna Sama)詩中的一節。

  「避免像無知少年的爭吵吧

  消除不和 享受繁榮

  拋棄盲信吧

  信奉人本主義 自他一同奮鬥到底

  何不來為其理的探究和行善的決心互相競爭

  世界啊

  在我斷氣之前

  消除核武器的威脅吧

  以永遠和平的歌聲

  抹去戰爭二字吧」

  (《再見!世界啊,再見!》)

讓生命的寶塔發出光輝

  在戰亂的世紀裏,猶如在沙漠中渴求泉水一般,人們痛切期望和平。

  相信尼泊爾人民懷著的美好心情也是如此。

  探求那水源的所在時,呈現出偉大身影的,我想是不斷費煞苦心爲人類帶來和平與安穩的釋尊那可稱爲「人本主義的最高峰」的「智慧」和「慈悲」。

  釋尊所發放的「智慧大光」的第一個信息是:「讓生命的寶塔發出光輝」。

  從近代的開幕到二十世紀末的今天,人類社會的活動可以說一直是由著重科技發展,産業和經濟成長等量的擴大這種對「進步主義」的強烈信仰來支持。

  可是,意想不到的陷阱卻在那裏等待著。

  當人們像酒醉一般不斷追求「進步主義」的夢想時,事實上變成了爲「藍圖」而蔑視「現實」,爲「未來」而蔑視「現在」,爲「成長」而蔑視「環境」,爲「理論」而蔑視「人」。

  由此而帶來了今世紀的悲劇。

  對於這樣的人類現狀,釋尊的智慧提出,最重要的是返回「人的生命本身」。

  被稱爲釋尊教義精髓的《法華經》裏面,出現壯大莊嚴的寶塔。那正是象徵著展現在人內裏的宇宙大的生命。

  我相信,開拓可稱爲小宇宙的豐潤的「生命」,才是釋尊傾注一生的主題。

  每當看到近年來強調「人類開發」這目標的趨勢,就感到釋尊此先見越來越閃耀光芒。

  十多年前我與羅馬俱樂部創始人貝恰(Aurelio Peccei)博士共同出版了對談集。像留下遺言一般,博士曾這樣論述:

  「在我們自身內部具有至今甚至從未被探索的未開發、未使用的莫大財富」。(《二十一世紀的警鍾》)

  「這才是真正令人吃驚的資源、具有再生和擴大可能的資源」。(同上)

  博士和我把這「生命」的開發定義爲「人的革命」。

  開發生命的鑰匙正是「教育」。貴國不斷爲此持續著模範的努力,這一定更會大大帶動自覺對未來世紀的責任的「可持續開發」。

  佛典上說:「欲知過去因,觀其現在果。欲知未來果,觀其現在因」。啓發衆生不徒然拘泥過去,也不受到對未來的不安和過份期待所左右,充實和確立「如今」「現在」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那是所謂「把刹那作爲永遠生存」「發掘足下自有泉水」這凝結的生活方式的提示。

  釋尊教導,要在「如今這瞬間」令「生命的寶塔」發出光輝,開拓出照亮人類未來的「真實的進步」。

  這是精神的巨人、偉大勝利者的金言。

聆聽民心

  第二個信息是:「聆聽民心」。

  「不變真如之理」固然重要,但在佛法上更重視「隨緣真如之智」。

  即是,除了本著無論時代和狀況如何變遷也不改變的真理之外,重要的是還要按照每刻轉變的現實靈活地發揮智慧。

  有人認爲這樣的無盡智慧的源泉,是在於釋尊「聆聽民心」的行動。我也是抱著這看法的人之一。

  「心中有什麽想問的請隨便說出來」——釋尊常常這樣地主動跟民衆對話。

  釋尊實在是與蘇格拉底並駕齊驅的對話名人,在與民衆對話的大海之中一直引導人們。我認爲釋尊正是無與倫比的「人本教育的大家」。

  例如,釋尊曾對痛失愛子,悲慟不已的母親指導說:「想救回兒子就去尋找芥種此『藥』吧,但是那芥種一定要向『從來沒有人去世』的家庭拿取才可以」。

  那位母親拼命地逐家逐戶去到處查訪,可是哪裏也沒有「從來沒有人去世的家庭」。

  母親漸漸地開始明白,痛失至親的不單是自己,哪個家庭也抱著失去家人的傷痛。於是,她跨越了自己的悲哀,爲探究「生老病死」這根本的課題而醒悟。

  一面閱讀這許多的故事,心裏一面痛感到釋尊是如何注視民衆的心,如何爲提高衆人的胸襟傾注慈悲和智慧。

  在《法華經》裏面,舉出聆聽一切民衆之聲作爲持經者的理想姿勢。

  即「彼人聆聽,理解無數人們之聲。聆聽天之聲,美妙歌聲,男女之聲,幼兒之聲。

  甚至聆聽山川、峽谷之中的鳥兒之聲。

  聆聽地獄諸苦之聲,饑民渴求飲食之聲。

  更聆聽菩薩和佛之聲。聆聽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天的所有音聲,而且耳根無壞」。(《法師功德品》大意)

  我認爲這並不單是宗教上的實踐目標,而是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偉大指導者論。

  我們「創價(=創造價值)教育學」的創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抗日本的軍國主義,七十三歲死於獄中。其名爲牧口常三郎,是創價學會的初任會長。

  牧口會長是小學校長,無論是對天真無邪的小學生還是嚴酷審問的檢察官和守衛,他也尊重對方的人格,經常貫徹「對話」。

  牧口先生提倡「終生教育」和「環境教育」,及反映「母親們之聲」的學校教育等,這些智慧可以說也是由「聆聽民心」這貫徹始終的對話而産生。

有「智慧」地活用「知識」

  跟著要說的第三個智慧的信息是:「有『智慧』地活用『知識』」。

  從在貴大學學習到最尖端學問的各位身上,我聯想到年青時在迦毘羅城埋頭學習的釋尊的青春時代。

  年輕的王子釋尊,鑽研了天文學、醫學、法律學、財政學、文學、藝術等各種學問。

  「不學令他人痛苦的咒法,學習造福所有民衆的知識」——這是釋迦族的帝王學。

  使我感歎的是,挽救苦惱衆生的釋尊的一生,把青年時代學習的學問全部加以活用這事實。

  我想正因爲如此,無論是對帝王、農民,還是對當時逐漸興起的商人階層,釋尊也能夠以「隨宜說法(=配合機根的說法)」「對症下藥」地運用適合各人的譬喻和道理來說法。

  「核」和「遺傳因子」所象徵著的現代科學知識的發展,到底是用在全人類的幸福上,還是用在個人、民族、國家的自私目的上,如今正受到嚴厲的詰問。

  國際間至今仍然未能擺脫核抑制論這種自己製造的「恐怖均衡」政策,遺憾地不得不說此世界現狀是無法克服自私自利,向暴力、武力等屈服的可悲狀態。

  釋尊的遺誡中說:「勿以心爲師,要作心之師」。

  這是教導著,不要受到盤旋於心中的煩惱(=暴力性和貪欲性)所左右、支配,也不用勉強消滅它。

  要自己成爲「心之師」,把煩惱導向創造價值的方向。

  成爲「心之師」的,是從人的生命內在深處發出的智慧。

  而不可不知的是,首先有爲他人、民衆著想此慈悲之泉,這「智慧」才有無限的作用。

慈悲大海

  接著,構成釋尊的人格的另一支柱是「慈悲大海」的活動。

  慈悲的第一個信息是:「人類的宇宙性使命是在於慈悲」這使命論。

  對釋尊來說,「宇宙是慈悲的當體」,自身的行爲是那慈悲的體現。宇宙的森羅萬象,一切都是「緣起」,即由因緣而産生。

  因爲一切事物是互相依靠著,沒有東西是無用的,也不會有無意義的東西。

  宇宙活用這互相依存的「關係」培育生命,使人類也在這地球上誕生。在佛法上與現代天文學亦見解一致,認爲有智慧的生命在這大宇宙的其他天體也活躍著。

  可見宇宙本身正是創造性的生命體,尊貴的慈悲的顯在化。

  釋尊在據推測是向著其誕生的故鄉,貴國出發的「最後旅途」上,一面凝視過訪的城鎮中茂盛生長的樹木,一面再三感慨地說:「樂哉!」「樂哉!」「美哉!」「美哉!」。

  一生在大地上不斷行走,貫徹著救濟民衆的和平旅程,這釋尊的慈悲是相信是跟宇宙生命永遠的慈悲律動互相共鳴的表現。

  反過來,近代面對的最大課題是「喪失生存的意義」。

  爲了什麽而生存?人到底是什麽?人是爲何目的而生存?---找不到「生存意義」的現代人,苦被「渴望意義」的焦慮折磨,跟社會、大自然、宇宙疏離,在孤立感中一直彷徨。

  佛法的慈悲論明示著,在這地球上誕生的人類的使命,是參與宇宙的慈悲活動,爲提高宇宙創造的動力奮鬥到底。

  換言之,釋尊是呼籲著:培育萬物,導向繁榮和幸福的慈悲行動正是宇宙託付給人類的使命,自覺和達成這使命才有「生存的意義」。

  這樣的慈悲論,在今日來說,相信就是推廣培養尊重每個人的「共生文化」,跟地球環境共榮的「大自然觀」。還有,修正人類史的軌道,使之從「分裂」邁向「結合」,從「對立」邁向「融和」,從「戰爭」邁向「和平」,這樣地不斷促進菩薩道的行動。

猶如喜馬拉雅山一般悠然自若

  釋尊的慈悲傳送的第二個信息是:「猶如喜馬拉雅山一般悠然自若」。

  也就是說,因爲確立的「不動搖的自己」,才是大慈悲的基礎。釋尊普渡衆生的慈悲偉大胸襟,儘管颳起暴風雨,發生什麽也毫不動搖,就像故鄉的喜馬拉雅山秀峰一般。

  「善人猶如皚皚雪山(=喜馬拉雅山),遠在彼方也光輝耀眼;惡人猶如種種暗箭,近在眼前也無法看見」。正如此言所述,釋尊心目中指向的理想的人的形象,定然是聯想著喜馬拉雅山雖被白雪覆蓋仍然悠然屹立不動的雄姿。

  許多有識之士也指出,主張自由和平等的話,社會在好壞兩方面也會處於變動無常的狀態。越是如此,越是必須確立起「不動搖的自己」。否則就會只顧跟他人比較,在不知不覺間受到嫉妒、怨嫉的感情所支配。

  故此,不受到緣所紛擾的「不動搖的自己」,無論在任何時代也是爲社會帶來安定的原點。

  現代正是最需要這原點之時——有此感者我想不單是我一人。

  正因爲這樣,「當以自身爲依所,以法爲依所」此釋尊對弟子之遺訓,可以說是引導衆生確立與宇宙究極之法成爲一體的「不動搖的自己」的對人類之遺訓。

以自他一同的幸福為目標

  最後,第三個慈悲的信息是:「以自他一同的幸福爲目標」此行動論。近代人權思想所取得的最大遺産是「個人」的尊嚴,此事是無須論證的。可是,這個問題並不是單靠制度上的保障就行。

  非但如此,由於現代人過於只是專注自己的主張,看不到他人的存在,結果甚至連自身所依存的重要基礎也變成動搖不穩。

  釋尊曾以如下的說話來形容他人和自身的關係。

  「人無法找到比自己更可愛的東西。同樣地,對他人來說自身也是最可愛的。因此,知道自身的無比可愛者,由於自愛而不會傷害他人。」

  人最愛惜的就是「自己」。故此,應該「推己及人」,愛護「他人」——釋尊以非常合理自然的說話方式,說明了互相設身處地立足於對方的立場,對「他人」的存在和立場懷著共鳴,正是慈悲的第一步。

  醫治孤獨的現代人心病的「良藥」,唯有向此尋求。相信有此想法的人不僅是我吧。

  釋尊悟道後,曾經爲了是否向人們述說此法而大感躊躇、矛盾。講的話一定會受到種種不理解的批判和迫害。倘若不向人們說,自己一人清靜地享受法悅也行吧……。

  我想各位也知道,根據佛法上所說,梵天出現在這猶豫的釋尊面前,懇請釋尊爲了徘徊在「前進與後退」「幸福與不幸」「光榮與悲慘」這歧途上的人們,無論如何也要向衆生說法。

  此「梵天之勸請」被認爲是使「他人」在釋尊的「自我」之中復活,自他一同邁向永不崩潰的幸福的,真正的佛誕生的契機。

  「一切衆生之病故爲我病」。

  在釋尊的心中,經常響起民衆爲生老病死的苦惱喘息的呻吟聲。

  釋尊超越時間,超越國度這樣地呼籲:「令『他人』在你的心中復活,自他一同滿享幸福吧」。

  因此,十三世紀日本的日蓮,也在理解《法華經》的同時,回應說:「自他共有智慧與慈悲,是云喜也」。

  我認爲,這跟「第三世代的人權」,即開創出「和平的國際秩序」和「健全的地球環境」的「連帶權」也一脈相通。我認爲,這跟「第三世代的人權」,即開創出「和平的國際秩序」和「健全的地球環境」的「連帶權」也一脈相通。

  相信這樣的人本主義的連帶,才是一面在各國建立起個性豐富的繁榮,一面開拓出人類全體的光榮之光源。

  我希望、確信懷著深遠使命的各位,能猶如大鵬展翅一般,張開智慧與慈悲的翅膀,朝著「和平與生命尊嚴的二十一世紀」飛翔。

  最後,我衷心祈願著各位今後的人生充滿「希望」「健康」和幸福」,並以我非常喜愛的貴國詩人吉米雷(Madhav Prasad Ghimire)雄渾的《青年啊》的一節,來結束我的祝福演講。

  「黎明的光輝 照亮雪山頂

  清新的活力

  從英雄的胳膊湧出

  啊!青年啊

  把那旭日的光箭拉近

  藉著你的接觸

  掀起新的波浪吧

  藉著你的手指

  使世界覺醒吧

  邁向嶄新躍動的世界」

  承蒙垂聽,謝謝!

分享此頁內容

  • Facebook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