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人才是創造歷史的主角(中國,復旦大學, 1984年6月9日)


  池田大作會長於1984年6月9日在上海復旦大學發表演講。本網在此轉載全文:

  幾天前,我曾榮幸地在北京大學以《走向和平之康莊大道——我的一點意見》為題,舉行過演講。今天,我又有機會在具有近八十年悠久傳統的復旦大學講話,在此,請允許我向名譽校長蘇步青先生、正在訪美的謝希德校長,以及在座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表示由衷的謝意。

  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我提及中國的「尚文」傳統,指出這個「尚文」的傳統,正是阻止走向戰爭或行使武力的一種抑制力。我更談及了產生出這抑制力量的中國傳統思考方式等我自己個人的見解。今天我所講的主題,也是我最注重的,但沒有在北京大學的演講裡觸及的歷史觀點問題。以下,我就歷史在人的生活方式上佔有怎樣的位置這一點,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看法。

  中國在重視歷史這一方面,應列世界之冠。同樣是在東方,中國比起印度,可真有天淵之別。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動用了龐大的努力與血汗,目的是要把歷史記載留存下來。古語有一云:汗牛充棟。這就是指藏書之多,高達於樑,搬運的牛隻,也拉到滿身是汗。中國古代史書之多,真可稱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中國成語裡有「溫故知新」、「借古談今」等語,至今還經常受到活用。這兩個成語的意思,是指歷史如一面鏡子,能為我們清楚地照出現今的情況。

與西歐近代不同本質的中國思考法

  對於新中國的歷史觀,我個人的研究還做得不充分,未能盡知其詳,但我感覺到在革命後的中國,各範疇都是以人民大眾為出發點的。毛澤東主席曾講過:「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原動力。」基於這種歷史觀點,可以推想這句說話的構造是為大眾服務的「民眾史觀」。它跟以堯舜時代為最高典範的儒家傳統史觀——「帝王史觀」——清楚地劃上一條明顯的界線。

  與此同時,在歷史意識的深層,蘊藏著中國數千年來的傳統,而這些傳統,都是無法一下子可以改變過來的,這對中國人民來說,不知應該說是禍還是福。魯迅先生針對這潛意識,在小說中寫出了「食人」這個構想,指出了人的改革的困難和重要性。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我認為中國尊重歷史、以古為鑒、腳踏實地、目標向前這些優良傳統和歷史意識,從數千年前直至現今,還是連綿不斷,脈脈相傳著。我十分欽佩貴國的作家與人民,能夠在他們的作品和講話裏,非常恰當地引用中國的古典經傳,這表明歷史的教訓還是脈脈相傳和活在人民心裏,活在現代生活裡。

  這種史觀,與十八世紀以來,尤其是在十九世紀的歐洲歷史主義潮流裏,只勾勒出歷史輪廓的史觀及歷史意識截然不同。

  無可否認,歷史主義的潮流,在實證與客觀方面是有其一定的卓越成果,但是,歷史主義所重視的,是把歷史變成客體、變成與自然同樣的客觀考察對象。結果,歷史帶有某種規律,從而斷絕了跟人的活生生的關係,開始獨立發展。

  對歐洲近代文明的危機有先見之明的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過:「我們應把歷史用於『生』和行為上,而不是用於苟且偷安地背離『生』和行為,更絲毫不要把歷史用於掩飾自私自利的『生』與懦弱卑鄙的行為上。」尼采所說的「生」,我想可以用「人」來代替。尼采所批評的,是史觀獨立發展,把創造史觀的「生」或「人」眨為配角,使到主客顛倒這一事實吧。

  而中國則把歷史當作可以改進現在和未來,到頭來改進「生」與「人」的資糧。這種歷史意識,跟尼采所攻擊的史觀,可說是風馬牛不相及。司馬遷就是一個最好的代表。中國對於歷史的關心,並不是以客觀的法則為主體,而是著眼於人應怎樣生存這個非常主觀的、充滿倫理性的問題。

向人的命運提出懇切質問

  以下我想引用《史記》裡有名的一節。每當我唸到此處,它都為我帶來無限的勇氣。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內容大意是:周文王成為殷紂王的階下囚後,寫出了名著《周易》,孔子作《春秋》、屈原寫《離騷》、左丘著《國語》、孫子談兵法、呂不韋傳《呂氏春秋》、韓非子撰《說難》、《孤憤》、優美的《詩》三百篇,這些偉大作品,都是古代聖賢在最困難或受壓迫時奮起圖強而寫成的,都是他們在含辛茹苦的境況下創造出來的卓越史書、作品。所以,歷史正是向人的幸與不幸、喜與悲、善與惡——總的來說,就是人的命運——提出懇切的質問的作品。這也是司馬遷著述他的巨著《史記》的一個重要動機。

  佛法裏有「八萬四千法藏是我身一人之日記文書」這句話,「八萬四千」並非一個具體的數目,而是代表龐大數目的意思。「八萬四千法藏」是指釋迦一生裏所講述的所有經文。他說這龐大數量的經文,只不過是「我身一人之日記文書」,就是指所有的經文都是用來解釋一個人的生命動態。雖然次元不同,但從這裏也可以找到一個不為社會的譭譽褒貶所影響,勇敢地向自己命運挑戰的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

  無論如何,歷史的潮流是一刻也不會停止的。貴國的詩仙李白曾在《春夜宴桃園序》裡說道:「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不單是個人,所有的民眾都不應再成為歷史的配角。在縱的一面,我們應確立起自立的形象:在橫的一面,人與人之間,世界的市民與市民之間,應該互相團結起來,並且把團結廣泛地推廣開去,使之成為一股聲勢浩大的浪潮。

  在這個飛躍的時代裏,我們都是「地球號太空船」的乘客。從各個角度來看,世界都是緊密地連接起來的。現今,無論是中國歷史,或日本歷史,都不容許我們脫離世界史的命運而獨自求存。我認為在明暗交織的歷史潮流裏,為了使下一個世紀更充滿希望,我們應該確立起以人為主角的歷史觀。人類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在我們這個時代裏,大家都是乘搭「地球號太空船」的地球市民,而全人類應本著這個觀念團結互助。

  在復旦大學近八十年的歷史裏,一直都是人才輩出的學府,我祝願貴大學今後能夠更有所發展,為中國、為世界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我的話講完了。謝謝各位。

分享此頁內容

  • Facebook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