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访谈美国纽约市立学院哲学系的教授兼主任罗・马里诺夫博士

以下内容摘录自池田和平、教育、对话中心的现任顾问横田政夫于2011年1月对罗・马里诺夫(Lou Marinoff)博士的访谈。罗・马里诺夫博士是纽约市立学院哲学系教授兼主任,也是美国哲学实践者协会的创会会长。


横田政夫:您曾经说过,国际创价学会修行的是介于世俗人本主义与宗教人本主义之间的佛法。可否请您进一步说明?

罗・马里诺夫:国际创价学会修行的佛法是介于这两种人本主义间的中道。如果我们依据特定的准则来检视,国际创价学会显然是个宗教团体。会员信仰的是宗教,修行内容遵从日莲大圣人的教义,仪式也是以佛教经典《法华经》为依据。从以上标准来看,就是一种宗教。

然而,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检视,并问道:“国际创价学会的领导人是谁?”答案是池田会长。但是“会长”,是世俗的称谓,而非宗教界的用语。这个职称在公部门中指的是国家的领袖、私部门中是公司的负责人,或是非政府组织及非营利组织这类公民团体的领导人物。你若称某人为会长,在定义上来说就几乎是世俗的领导人,因为大多数的宗教界领导人会被称为达赖喇嘛、教宗、拉比或是伊玛目。

让我们看看池田会长的成就,他创办了多所大学,即使这些大学以佛法为基调,但却对一般的学生敞开大门,教学内容是西方的博雅教育。池田会长还创办民主音乐协会,提供了无数的舞台来讚颂音乐之美。另外,东京富士美术馆不仅限于收集宗教艺术品,其馆藏更涵盖了世俗社会中的杰出作品。对一个宗教而言,是相当罕见的。

横田:世俗人本主义包含许多积极的面向,但同时存在某些风险,宗教人本主义其实也是如此。那么实践中道有什么益处呢?

马里诺夫:这是一个很庞大的问题,很难给一个明确的答案。事实上,我们在每一个宗教中都看到同样的难处,但是大乘佛教对此有个独特的解决方式。并不是所有宗教都知道如何因应,尤其是西方的宗教。

您方才提到风险,若将核心信仰这一基础从世俗主义中抽离,将可能导致一种无道德的混乱状态,使人们失去道德指针,这样的风险可说是显而易见。我们了解、也明白,若放任人们为所欲为,毫无内在的准则或指引,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就另一方面来说,我们在佛教历史中观察到,如果太强调禁慾,往往导致一种僧侣的菁英主义。人们从现实社会抽离,不再致力于减轻众生的苦恼,有时甚至会变得自以为是,不把他人放在眼里,这尤其在佛教里是我们不乐见出现的情形,但的确发生过。当宗教变得制度化而且过于关注自身权力时,会使人心腐化。

我们在西方基督教的历史中见证了这样的情形。基督教文化圈的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较敏锐,正如奥古斯丁在处理这个议题时提出的“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的概念。当人们太关注政治、商业及其他世俗事务,就是活在地上之城中,会失去灵性。奥古斯丁主张,我们应该更重视他所定义的上帝之城。

然而,在具天命观念的宗教中,人们必须将今生奉献,为死后神圣的审判做准备。今生因此成为一种忏悔或是牺牲。对人类来说,这不是很健康,因为人们必须刻意忽略我们都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且必须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生活的事实。

我认为,大乘佛教因为寻求的是中道,于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大乘佛教主张修行、要有信念、要严以自律,但是也强调入世,并关怀他人。这是符合人性的一面。

我们也观察到,早期的佛教在印度因为制度化而逐渐消失。人们将佛教视为另一种由高种姓阶级掌控的异端哲学,于是没办法存续下去。僧侣掌握了主导权,在某种程度上将佛教从人民身上夺走。西元二世纪的佛教学者龙树认为佛教属于所有人,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13世纪的日莲提出同样的主张。日莲钻研了各家佛教传统后提出,我们必须将佛法还给人民,并且跟龙树一样奉法华经为圭臬。

在西方,马丁‧路德是类似的例子。基督教曾在某个时期为神职人员所掌控,他们成为人与上帝之间的中介者,但实际上却借此行使权力。路德在根本上将人们从这样的结构中解放出来,让人可以跟上帝直接对话。

在某个层面上,龙树与日莲都做了同样的事。池田会长也以自己的方式让人们可以自己体悟佛性,而不必依赖僧侣,这是一种宗教改革。我们人类往往有腐败及制式化的倾向, 因此我们需要有改革者带来彻底改变,打开利他的道路,这就是大乘佛教的精神。

横田:您是否能跟我们分享,有关您于池田会长对谈集书名《哲学复兴的对话》的涵义?复兴是个很有力量的词汇。

(编者注:《哲学复兴的对话》在2011年1月于日本发行,英文版则于2012年9月出版,并增补了多处内容。)

马里诺夫:在二十一世纪,推动哲学的复兴是极具重要的课题。我们必须设法让大多数人的心中重新燃起热情、希望、机会以及乐观,而这是一项持续性的挑战。

这是意识形态的世纪,若人们的思想被具破坏性、或狭隘的意识形态所毒害,他们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而且也会给周遭的人带来不幸。因此,让人们明白他们实际上可以共同发起一场复兴运动,体验到生命的美好,并帮助他人实现同样的目标,是项非常重要的使命。

在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及电视宣传的时代,但是人们需要的,其实是铿锵有力而且立论清楚的讯息。我们都知道池田会长影响了全世界数百万人,而我个人也有对一些读者产生一点影响力。我们希望透过出版对谈集,结合各自的影响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希望能够在其中提供清楚且有力量的讯息,这是我衷心的期望。人们需要一套良善的人生哲学。

横田:现代人丧失的事物之一是“相互联系”的感受,然而与他人连结却至关重要。

马里诺夫:是的,但必须是真正的连结,而不仅只是透过社交媒体。这正是我和池田会长在对谈集中探讨的问题之一。科技本身是件好事,可以为人类带来很多益处。但是科技也可能切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让人类与大自然脱节,在社交层面上彼此疏离。透过电子邮件联络,与跟人们共处一室并分享生活体验,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国际创价学会在将人们聚集在一起,并连结人心这些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与他人产生连结十分重要,设立文化会馆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可以齐聚一堂,进行讨论与对话。

横田:现代人类面临的另外一个重大问题是不珍惜生命。人们不重视自己,也不把别人当一回事。导致许多人丧失自信心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同。重新找到珍视生命的智慧,至关重要。

马里诺夫:是的,实现这个目标正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在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人们最关心的是价格,而非价值。当人们将自己的幸福感与市场行情画上等号,买卖行情好就觉得高兴,行情不好就沮丧,此时他们已经失去了看到自身以及他人作为人类价值的能力,逐渐变成非常严重的问题。

我们所见经济上的这些变动会持续下去,这不是仰赖任何一个政府就能解决的政治课题。全球化的动态如今势不可挡,而显而易见的是,发展中国家正在崛起,经济实力日益增强。欧洲则面临主权债务危机,而美国仍然试着从2008年的金融海啸中复甦。

事实上,这场经济衰退的毒害,反而可以转变成让人们重建价值观的良药。虽然我们看到经济数据疲弱,资产的价格与净值都下降,失业率攀升,但是我们同时得到一个机会,去反思生命中重要的事。许多人开始思考: “等等,人生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进而重新发掘人性的光辉,不再过度执着于标籤上的价格。这正是美国人应该做的,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升生命的品质。重要的不是量的多寡,而是生命的品质。

横田:我们在2010年庆祝了创价学会创立八十周年。其后,池田会长立即鼓励大家,朝向2030年学会创立一百周年迈进。

马里诺夫:这真是令人赞叹的青春气息!年轻人拥有巨大的热情,而成长的过程中,其中一项危机就是变得愤世嫉俗。我们永远都不应该失去可贵的年轻精神。池田会长就拥有这份精神,他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

横田:您认为年轻人该如何做,才能将自己的潜力做最好的发挥?

马里诺夫:我记得奥斯卡・王尔德曾说:“年轻人总是虚掷年华。”在年轻时,我们有用不完的精力,但是往往缺乏重点,到处闯荡,尝试所有事物。随着年岁增长,够幸运的话,我们可能增长了一点智慧,知道怎么更妥适地安排时间,但这时通常就太迟了,因为我们再也没有年轻时的热情与精力。我们都想同时拥有青年的热情、精力与成熟后的经验,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我们无法赋予年轻人这样的状态,所以必须为他们打气。我们必须建立框架、开闢道路,鼓励他们往前迈进,让他们的人生初期有个良性且具建设性的起点。这是我们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支持。不管如何,他们都将接手未来,并以他们的方式改变世界。我们必须将历来人类学习到的珍贵价值,传承给下一代。我个人非常认真看待这件事。

人文价值、佛教价值以及博雅教育的价值都是从人类文明中产生的珍贵价值,我们应该从中汲取精华并确实地传承给下一代。我们身为教育者,能做的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此。

罗・马里诺夫是美国纽约市立学院哲学系的教授兼主任,以及美国哲学实践者协会的创始会长,着有多部以哲学咨询为主题、蜚声国际的畅销书。他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取得科学哲学的博士学位。马里诺夫博士与池田大作会长共同合着对谈集《哲学复兴的对话》,2011年1月首先于日本发行。英文版则包括其后增修的部分,于2012年9月由对话之道出版社(Dialogue Path Press)发行。

分享此页内容

we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