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對話的可能性——「軟能」戰勝「硬能」的時代(2007年1月11日刊登於《日本時報》)

巴拉迪博士(中央)與池田會長進行懇談

  「我們往往只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忽略了他們共通之處。在看待事物時,我們也常將『我方』與『對方』劃分清楚。直到我們把主語換成包括全人類的『我們』,人才可得到真正和平。」

  這是去年十一月,我在東京會晤國際原子能機構的耶爾・巴拉迪總幹事時他對我說的一番話。為了防止核武器的擴散,他憑著堅強的意志,率先在世界不斷進行對話。這句話充分表達了他的信念。

  沒有任何時代比當今更痛感「對話」的重要性。

無論是治安每况下愈、恐怖事件頻發的伊拉克,或是人道危機日益嚴重的蘇丹西部達爾富爾地區,又或是發展核計畫的朝鮮及伊朗等等,世界各處都遭分裂與對立的暗湧席捲。

  任何問題都無法靠動用武力等「硬能」來制止。強制性的手段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回顧「9•11」事件以來的數年期間所能得到的明顯教訓。

  使用武力,最終飽嚐痛苦的無外是無辜的平民百姓,而且還是敵我兩方的人民。

  無論標榜甚麼正義或大道理,訴諸武力來解決紛爭,只會把下一代也拖入仇恨之中,使紛爭持久化。冤冤相報這種「仇恨的連鎖反應」一旦存在,暴力的惡根是永遠也不能剷除的。

  為了打破這種僵局,以「對話」來解決紛爭的行動,在世界各地開始萌芽發展,這是值得慶幸的。

  當然,現實並非「道理一說就通」那麼簡單。如果面對的是固執於強權理論而否定對話的人,或當話題涉及到過去複雜的恩怨時,那對話的道路是坎坷難行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正因如此,選擇以「對話」去解決糾紛才是真正「勇氣」和「堅毅」之舉。

  「對話」是人類最崇高的精神作業,需要正視雙方立場的不同及問題之所在,堅忍不拔地將雙方之間的障礙逐一拆除。

  破壞是「武力」的本質,而「對話」則飽含著徹底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在現今的世界,「全球化」讓我們意識到大家都屬於一個「人類大家庭」。

  巴拉迪總幹事曾就此點指出:

  「我遊歷世界各地,但無論身處何處,我都能感受得到——儘管膚色、人種與宗教不同,我們都抱著相同的希望、相同的志向。」

  多年來,我不斷地跟來自各個政治、宗教、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對話。站在同生為人的共通立場上,敞開胸襟盡情暢談,必能理出跨前一步的頭緒。這是我由對話中得到的感受,甚至可以說是我的確信!

  「國際防止核戰爭醫生組織」(IPPNW)在冷戰期間誕生,據說成立當初,曾發生東、西方陣營醫生爭吵不休的情形。然而,通過不輟的對話,最終取得了「身為醫生,大家都肩負維護生命尊嚴與和平之責」的共識。真摯對話的「熱力」,能溶化任何對立的「堅冰」,讓超越意識形態的友情與團結的「水」川流不息。

  一旦坐在對話的席上,首先要克服互相指責的衝動,將精神放在有建設性的觀點上,認清問題的關鍵所在。所謂對立,其實正是當事者的「共同問題」。為此共商對策,可以培養出彼此互相認同、互相學習,以及相互尊敬之心。這種互動作用含有意想不到的功能,並可更進一步衍生新的合夥關係。

  在戰爭及紛爭的背後有「疑心暗鬼」的心態在作祟。打開「對話之窗」就是將這層陰霾抹去的第一步。為了世界和平,我們絕對不能容許任何民族、任何國家被國際社會孤立。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卻絕非造成相互反目、傷害的「障礙」,莫如說,文化與文明的多樣化,使世界變得更為豐富。

  「文明間對話」近年來開始備受矚目,這種對話汲取人類多種多樣的文化、宗教傳統之中的睿智,探究了我們共同的未來。美國哈佛大學杜維明教授正是其中一名倡導者。他對現代社會發出了嚴重的警告:

「『文明的對話』是互相學習才具有真正的意義。」

「那種放棄學習,擺出一副要教訓別人的高傲態度的人和文明,必定會衰退!」

  現在,正是以推進「文明對話」,進而創造「對話文明」的時刻。

  我相信,執著於強權的頑固心態,必會被生氣勃勃的對話浪潮所淹沒。對話有時可以成為火花迸發的唇槍舌劍,然而,懷著勇氣和耐心,將束縳人類的死結逐一解開,才是對話的關鍵。人本主義外交的不斷努力,必將改變現今的潮流!

  擁有多種多樣性文化的豐富世界,不應倒行逆施地往封閉的、排他性的死胡同鑽。我們應該本著共生與和諧的嶄新創造性,讓「對話」的精神復興。

  相信「對話的可能性」,就是相信「人的可能性」!

~池田大作著, 2007年1月~

分享此頁內容

  • Facebook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