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2012年10月13日

池田對話中心舉辦「第九屆年度文化間對話池田論壇」

從左至右:古爾德博士、麥克道爾博士、南達博士、亨德森女士

從左至右:古爾德博士、麥克道爾博士、南達博士、亨德森女士

「某種程度而言,我們宛如一個但願誕生在完全由自己親手所建的小木屋的人」萊斯利大學(Lesley University)教育領導課程主任斯蒂芬・古爾德博士(Stephen Gould)如此談到。10月13日,座落於美國麻州劍橋的「池田和平、教育、對話中心」舉辦了「第九屆年度文化間對話池田論壇」(Ninth Annual Ikeda Forum for Intercultural Dialogue)。古爾德博士是五位主講人之一,他的發言明白道出為何人們無法認同「相互依存」此一當天眾人在「喚起彼此間的連結:談『相互依存』」(Awakening Our Connections: A Dialogue on Interdependence)這主題下, 所欲探討和頌揚的佛法概念。

古爾德博士的演講以生態學作為基礎,他說:「生物學家發覺幾乎所有生命皆是共生的依存關係作用下的結果,不僅如此,生物會找機會共生,讓更多生命繁衍興旺」。他將這個概念連接到池田會長講述的佛法「緣起」概念:「森羅萬象都互為『因』、『緣』相互支持,相互關聯。」

古爾德博士表明,「相互依存」也是美國民主制度試驗的核心思想。對他而言,人道主義的價值觀,如:仁慈、同理心、人與人的關聯性、信賴、公平,並非只是「好」卻「非必須」的思想,而是「建立」社會的基礎。所以,教育必需朝向這些價值觀發展,儘管現在的學校傾向他稱作為「消費主義」的型態。

「婦女新方向行動組織」(Women's Action for New Directions)公共政策主任坦婭・亨德森(Tanya Henderson)則強調:全球社會該努力將女性列入「戰爭代價」的考量之中,並且讓她們參與戰後重建復甦工作,以創造久遠的和平。她堅信,若沒有這些與日常生活有最密切關係的婦女參與,就無法實現久遠的和平。

麻省理工學院社區發展實踐學系教授、「社會變革互動機構」(Interaction Institute for Social Change)理事長凱薩・麥克道爾(Ceasar McDowell),對「個人主義的迷思」(myths of individualism)提出質疑,說道人們是因此而無法認清彼此間「相互依存」的一面。他舉出數個主張,讓我們破除那些否定或蒙蔽「相互依存」此真相的思想潮流和社會制度,其中一個即是:在考慮採取任何集體性行動時,一定要顧及「邊緣族群」的處境,如此方可確保社會福祉的設計藍圖中,也有他們的存在。

論壇的其他主講人包括就職於專為重度殘障兒童服務的「梅馬克新英格蘭」(Melmark New England)學校的特殊教育教師朱莉婭・厄普頓(Julia Upton),以及曾與池田會長對話過的丹佛大學斯特姆法學院(Sturm College of Law)國際法教授韋德・南達(Ved Nanda)。

第九屆年度文化間對話池田論壇的問答時間

第九屆年度文化間對話池田論壇的問答時間

<資料來源:池田和平、教育、對話中心>

分享此頁內容

  • Facebook
  •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