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print

成佛

成佛並非「終點」或指特別的「狀態」,而是指「軌道」……「軌道已定」表示,祈願自他皆幸福之心已定,並持此心不斷前進。

摘自: 《法華經的智慧》

成佛並不是指追求神聖之佛的遙遠之旅,而是指如何進行人內在的生命變革……也就是說,人並不是為了將來要登上本果之頂點而修行佛道,而是要看自身胸中每一瞬間能否開顯佛性,或是被無明所支配,在於這兩種境界的抗戰──如此不斷磨練自身生命,才是佛道修行的本質。

摘自: 《一生成佛抄講義》

真正的佛法是不離現實,總是在水深火熱的現實中,直視眾人的苦惱,道出如何解決的方法。並且能夠把充滿苦難的現實世界轉換成希望的寶土……佛法的真髓,不是在某個遙遠的地方,而是嚴然在此刻、在眼前。如果離開現實,就沒有佛法可言。

摘自: 各部代表協議會(2006年9月17日,東京)

佛法有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有的色彩、所有的芳香、所有的物質、鳥獸人華、千草萬木、世間絢麗多彩的森羅萬象……這一佛生命的表現。

摘自: 2003年12月14日《聖教新聞》〈地球紀行──世界即故鄉〉

佛教與之前的思想、宗教最大不同點,在於佛教發現一個人內在所擁有的,能從根本解決無量苦惱之「法」、亦即「無限潛能」……佛法乃堅信人類無限潛能的至高無上之人本主義。

摘自: 《一生成佛抄講義》

釋尊畢生以這明朗和明確的聲音來到激勵民衆。此處,據經典所說,釋尊無論對任何人也會和對方搭話,歡迎對方的到訪,以「親愛」、「歡喜」和「溫和」的態度來接觸對方……爲了使對方更容易說話,而首先由自己開口向對方搭話。這就是佛教在當時深入及廣泛地銘刻在民衆心裏的原由。

摘自: 美國SGI最高代表者會議(1995年1月28日,夏威夷)

人一悲觀,心裏就蒙上陰雲,喜悅、快樂、希望之光都會被自己遮斷。佛法是最高的樂觀主義……這裏沒有絕望,有的是開拓無限幸福的機會,無限的希望。

摘自: 《新人間革命》第六卷〈寶土〉

分享此頁內容

web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