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民
不是處於旁觀者的立場來議論未來應該如何如何,而是以「現在自己應該採取什麼行動」的當事者意識,從各自的立場去參與改變歷史這偉業。也就是說,要使這種自發的為他人貢獻的生活方式,成為新時代的精神與潮流。
摘自: 2010年度《和平倡言》
圍繞人類的各種問題是如此的複雜,以致我們不知如何下手處理。但重要的是,我們要踏實地向著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前進、採取行動。而重要的是不屈於現狀,向創造新的現實挑戰。
摘自: 2000年度《和平倡言》
「世界公民」可以說是:
一、具有深刻認識生命相關性的「智慧之人」;
二、對人種、民族、文化的差異,不畏懼、不排斥,而是去尊重、理解,並視這些差異為成長資源的「勇敢之人」;
三、對受苦受難的人,無論遠近,都能給予關懷與提攜的「慈悲之人」。
摘自: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演講(1996年6月13日,美國紐約)
重要的是,能否把眼前的危機當作變革時代潮流的大好時機。只要有堅強的意志,我們定能把逆境變為成長的好機。
摘自: 2010年度《和平倡言》
各種的民族、文化,彼此尊重其多樣性,以同樣的「人」、「生命」層次互相産生連帶關係。失去這點,人類就無未來可言。多樣性並不是爲世界帶來「對立」,應該是帶來「豐裕」才對。
摘自: 《法華經的智慧》
國家間的友好關係固然重要,但是在民眾層面展開的對話和交流更是必不可少。那樣的對話讓人能了解到,每個人都是既豐富多彩又與別不同的存在,也讓人敞開心房,誠心地接納他人。持著成見看待其他民族和宗教,是很容易忽略這重要一點的。假如每個人都以友情和同理心為畫筆,重新描繪心中的世界地圖,那麼展現在眼前的現實世界也會大為改變。
摘自: 2016年度《和平倡言》